E-09 萤火虫 作业:
一、---什么是工对与宽对?
答:(1)工对 所谓工对,按照传统说法,是指名词的同类相对。如天文类可以对天文类,也可对对地理类,但不能对其他类别名词。传统意义上的工对,对人的束缚太大,创作当中很难完全符合此要求。所以,现在一般认为的工对,主要是指词性、结构相对的对子。通常也要求人名、地名、颜色、方位、数目等一致相对,至于天文、地理、器皿、饮食、动物、植物、宫室等类别,对仗时并没有严格限制,只要对仗工稳就可算是工对了。如:
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
湘泪浅深滋竹色,楚歌重叠怨兰丛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(2)宽对
答;即对仗不严格、不工整的对子。是一种基本做到对仗的形式,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“不以词害意”等原因造成的。如:
浮云一别后,流水十年间。------《淮上喜会梁川故友》【别-年,动词对名词】
二、名词解释:借对、流水对、单句对、错综对、扇面对
(3)借对:
答:2、借对----对仗中的特殊类型,或称为假对。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,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,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,来与另一词相对。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。
如杜甫《曲江》诗:“借债寻常行处有.人生七十古来稀”。“寻常”一词具有多种含义,一为“平常”,一是“八尺为寻,倍寻为常”。前者是一般的副词,后者是数量词,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“七十”,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,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。这就是“借
(4)义对”。
如"残春红药在,终日子规啼",以红对子(谐紫),
如"住山今十载,明日又迁居",以十对迁(谐千)”皆是假借。
(5)流水对、
答:流水对 即上下句意思连贯一气,单看一句意义都不够完整的对子。它一般有如下两个特点:
一是语句的表达前后有次序,不能上下颠倒。
二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的关系,一般有承接、递进、转折、假设、因果等关系,也就是说下句常常是对上句的延续、陈述或解说。如:
不堪玄鬓影,来对白头吟。(骆宾王)
请看石上藤萝月,已映洲前芦荻花。(杜甫)
唯将终夜长开眼,报答平生未展眉。(元稹)
(6)当句对、
答:当句对,即出句与对句本句内还有另有对仗的对子。只是相对的词有时字数相等,有时不等而已。
如:野水自添田水满,晴鸠却唤雨鸠归。
野水"[田水"互对.[晴鸠"[雨鸠"互对,而上下联又遥遥成对.十分工整].
(7)错综对、
答:错综对(交错对)指上下句相对的字词,不是依次相对,而交错相对的对子。比如:
:“裙拖六幅湘江水,髻挽巫山一段云。”“六幅”对“一段”,“湘江”对“巫山”,但位置不同,属典型的错综对。
(
扇面对
答:扇面对 指单句与单句对,双句与双句对的句子。在律诗中,即是联与联之间相对仗。比如:飘渺巫女山,归来七八年。
殷勤湘水曲,留在十三弦。
苦调吟还出,深情咽不传。
万重云水思,今夜月明前。
在这首诗里,首联跟颔联是相对的,这就是扇面对。
三、做例子说明律诗与词对仗那些不同与相同的地方。
答:
【1】词的对仗,有些象散文的对偶,有以下几个特点:
(1)同字相对。如:“春到—分,花瘦—分。”(吴文英《一剪梅》) 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 前者两个“一分”相对,后者两个“头”字相对。
(2)不拘平仄。如:“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。”(李之仪《卜算子》) “住长江”重出,平仄也全按词谱,不要求相对。(仄仄平平平,平仄平平仄。)
(3)同韵相对。如:堂阜远,江桥晚。(上片)旗影转,鼙声断。(下片)韵脚“远”、“晚”、“转”、“断”,都是仄声,属于同韵。
这些对仗的特点,在律诗中,都是不许可的。
由于词的对仗没有严格的规定,因此就产生这样一种现象:凡不要求用对仗的句子,如果用了对仗,或是在一般要求用对仗的地方而某词却不用对仗时,这里往往就是作者刻意琢磨,别具匠心之处,特别值得细心品味。
词的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语词性相同,句法结构一致,至于平仄是否相对,则依词调而定。
总之词的对仗形式多样,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:
(1)、在不同的词牌里,对仗位置不同。
如《西江月》的对仗在上下片首的一二句上;《浣溪沙》在下片一二句;《鹧鸪天》在上片的三四句和下片的三字句上;《诉衷情》在篇末二句;《齐天乐》在前片的三四句和后片的四五句。
(2)、可以平仄相对,也可以不平仄相对。
如苏轼是《江城子》“左牵黄,右擎苍”是仄平平对仄平平,不是仄平平对平仄仄。
(3)、可以同字相对。
如蒋捷的《一剪梅》前片“江上舟摇,楼上帘招。......风又飘飘,雨又潇潇”。后片“银字笙调,心字香烧。......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”。就是“上”“又”“字”“了”同字相对。
(4)、可以用对仗的句子,也可以不用对仗。
如李清照的《一剪梅》,后片用了对仗,前片没有用对仗。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创作思路,在造景遣意中顺其自然的安排,在不损害辞意的情况下,尽力对仗。
(5)、特殊对仗。
词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,如“但苔深韦曲,柳暗斜川”(张炎);“念柳外青骢别后,水边红袂分时”(秦观);这种句式,实际上是四字对句和六字对句前加了个一字逗,因此可以对仗.
【2】律诗中对仗的要求
从时间上来说,对仗是比律诗出现的更早的,从技术上来说,新出现的事物往往比旧事物更先进,所以,律诗中的对仗除了必须具有普通对仗的要求之外,还有更严格的要求,简单地讲,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:
(一)律诗除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外,中间有多少联都要求必须对仗。亦八句律诗除第一、二句和第七、八句外,中间的第三句与第四句、第五句于第六句都必须对仗;长律,就算象杜甫的《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》这样长篇,除首两句和尾两句以外,中间无论有多少联都是必须对仗的;而绝句因为除了首联和尾联外,中间没有,因此绝句可以不用对仗。如唐代温庭筠的一首诗《经五丈原》:
铁马云雕共绝尘,柳营高压汉宫春。
天清杀气屯关右,夜半妖星照渭滨。
下国卧龙空寤主,中原得鹿不由人。
象床宝帐五言语,从此樵周是老臣。
中间两联都用了对仗,首尾两联都没有用对仗,这是最一般的最常见的模式。
(二)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,而且是工对;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可以对也可以不对,可以是工对也可以是宽对。要求对仗的地方对仗是格律,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对仗是修辞。如唐鱼玄机的一首诗《赠邻女》:
羞日遮罗袖,愁春懒起妆。
易求无价宝,难得有心郎。
枕上潜泪垂,花间暗断肠。
自能窥宋玉,何必恨王昌。
这种八句全部对仗的并不常见,原因是尾联对仗,两句词性结构相同,句式一样,不利于意义上的转合。
(三)律诗的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,即对仗的句子不但要符合对仗的要求,而且还要符合声律的要求。这是一般的对仗或对联所部要求的条件,而在律诗中,由于受平仄声律的限制,要求使用对仗的句子就必须既符合工对的要求,也必须同时符合声律的要求。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每联内上下句的平则必须相对,亦即相反,从头到尾,所有的联内上下句都必须平仄相对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却很难做到相应的每一个字都平仄相反,而只是做到上下句的二、四、六平仄相反即可。如:
待月西厢下,迎风户半开。拂墙花影动,疑是玉人来。
“月”和“风”、“ 厢”和“半”、“墙”和“是”、“影”与“人”平仄都相反。再如:
昨夜星辰昨夜风,花楼西畔桂堂东。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通。
第一联中的“夜、辰、夜”与“楼、畔、堂”分别平仄相反;第二联中的“无、凤、飞”与“有、犀、点”分别平仄相反。
(四)与词曲中的对仗相比,格律诗的对仗联上下句相应位置不能使用同一个字。因为如果使用相同的字,就必然会造成联内上下句的平仄相同,违反了联内平仄相对的要求,成为失对。失对是大毛病,在普通的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,是对一般只在古体诗或者唐人以后所写的拗体诗中才能见到,如元代的女诗人薛兰英所写的一首《竹枝词》:
姑苏台上月团团,
姑苏台下水潺潺。
月落西边有时出,
水流东去几时还?
前两句明显的就是失对了。
——不要说你整理资料有多辛苦,我看着都累了。的确是下了功夫,欣赏,我们一起努力。——评阅秋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