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回顾一下上次课的内容:词的渊源,词是怎么来的。在最开始的词不叫词,就叫曲子,因为他是音乐化和格律化的杂言体,抒情的东西。从音乐方面讲词虽然上称乐府,但他和乐府根本不同的,乐府虽然也是长短句,但和音乐无关,因为他是先有文字再有音乐。
因为词和诗都是诗人创作的,所以词和诗脱不开关系,但是诗的格式只有那么几种,字数平仄用韵方式都很固定,五律七律大家都明白,就是七言句五言句,六言句的诗很少。比较简单,按照公式套就可以了,但词就不同了,词的长短句要复杂的多,长短句讲究疏密,韵脚可以交换,平韵换成仄韵,很复杂,为的是配合曲子,所以词是根据曲子而来的。填词是要配乐曲的。这就是词的演变过程。下面讲一下诗和词的区别。
第一,从音乐方面,诗除了和乐府了发生联系可以歌的,也仅仅是清调。专门的曲调是为了乐府诗准备的。除此之外一般的诗只诵读就可以了,并不是全部都要配乐。而词和他的区别就在于是依声填词,依曲调来填词的。
第二个区别,声韵上的区别,也是最重要的区别,从声韵上看古体的诗用韵不是很讲究的。但词要比诗复杂得多。除了押韵和平仄的安排要依照词牌的规定以外,有平声韵的,有仄声的,有平声转仄声,交错的。第二个不同是对仗,诗要求在固定的位子对仗,而词可以在不同的位子对仗,就是按照词牌既调子的不同来对仗。第三个不同,就是细节上的不同,律诗忌孤平,三连仄,三平尾,词也忌讳,但更忌讳的是拗救。诗可以拗救,词则不允许救。因为词里面拗句太多,规定的必须用拗句。
第三个区别,结构的不同。词的形式比较活,比诗更加活泼,长短句轻重缓急各不同。词为了符合曲子的需要,活泼多样所以才创作出很多不同的词牌。
第四个不同,就是风格不同。我们大家都知道诗言志,词抒情。词作为古代演变的新的题材后,他的风格非常适合写清丽、卷,温情。诗庄词媚这是通常的说法。
:
诗和词是两条道上发展起来的,只不过唐朝的时候诗更盛行而已。而词在唐代的时候在民间就已经开始流行了,他和诗是完全不同的形式。
词牌的由来。唐宋期间,他的词调是怎样来命名的呢?我们分五类。第一类,是因为咏唱人物来的,《念奴娇》曲名来源于唐代天宝时期宫人念奴,她娇媚而善歌。
第二类, 因为地名得的词牌。《沁园春》词调取名于东汉沁水公主之园。后来被大将军窦限用各种手段夺取了这个园子,人们为了追忆沁园的美专门写了一个曲调,就有了沁园春这个词牌。
第三类,比较多的,是根据乐曲乐调本身而约定俗成的名字。比如水龙吟,水龙吟是乐器,龙在那是叫笛,因为原来是笛子唢呐的曲调,非常高亢,像龙一样的吟,所以叫水龙吟。这种词牌就适合感怀。
第四类,是因为外交。菩萨蛮是因为我们和邻国交好,外交使臣经常往来,他们带的头饰个别奇怪,像金冠,很大,很高,像菩萨 一样的。所以有了这样的曲调。
第五类,就是词人的率意而为。比如雨霖铃,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带着人逃跑,逃到了蜀中的栈道之上,晚上睡不着,思念杨玉环,晚上听见吗铃声和潇潇雨声,非常凄惨,不觉悲从心来,谱写了这个曲子叫做雨霖铃。还有姜夔的暗香疏影,都是词人的率意而为。其中最多的是咏物词里面的。很多咏物词都给按了一个名字,咏梅花的,咏菊花的,咏荷花的,很多很多。
目前大家比较统一的认为词的鼻祖是李白和张志和,他们的作品对后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。
(701-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。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。隋朝末年,他的先祖流寓碎叶(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),李白就诞生在这里。五岁那年,他的父亲带着全家迁到了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江油)。青少年时代,李白就爱读诗书,他博学广览,“五岁诵六甲,十岁观百家”(李白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),“十五观奇书,作赋凌相如”(李白《赠张相镐》)。他还喜好舞剑,轻财任侠,重情尚义,素怀大志。
从二十李白五岁起出蜀,漫游长江、黄河中下游一带,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。唐玄宗(李隆基)开元二十九年(741)冬,李白的好朋友道士元丹丘奉诏入京,受封为道门威仪,随同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出行,拜谒名山胜地,参与公主的受道大典,深受公主的信任。在此期间,元丹丘将李白推荐给玉真公主,玉真公主又荐之于唐玄宗。 李白到达长安以后,便在一家客栈住了下来。在等候召见期间,他在京师四处游玩。
贺知章与李白一见如故,便相约去一家酒楼饮酒畅谈。到喝完酒结账时,才发现因为过于高兴,来得匆忙,两人竟然都忘记了带银子。低头想了想,贺知章毫不犹豫地解下腰间佩带的金龟作了抵押。这就是金龟换酒的故事。 后来,贺知章把李白郑重地推荐给玄宗。于是,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。天宝二年(743)暮春,春色正浓,后宫御花园中百卉争喧,繁花竞放。 这一天,唐玄宗李隆基同妃子杨玉环驾幸兴庆宫沉香亭,饮酒赏花。
李白正喝得醉熏熏地躺在床上,听到唐玄宗的宣召,便跟着李龟年来到沉香亭。虽然酒意未醒,但才华横溢的李白却挥笔而就《清平调》应制词三章:云想衣裳花想容。春风拂槛露华浓。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 一枝红艳露凝香。云雨巫山枉断肠。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。 名花倾国两相欢。长得君王带笑看。解得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阑干
当时,唐玄宗看了李白写的《清平调》词十分高兴,因为句句写出了他心中的情思。便让李龟年与梨园子弟赶快配乐演唱起来,并亲自吹玉笛以倚曲;杨玉环则手持玻璃七宝杯,斟满西凉葡萄酒亲赐李白。
天宝三年(744)春,李白终于下定决心,请求“还山”。李白之所以离开朝廷,有人认为是张垍谗逐,有人认为是高力士与杨贵妃阻抑,有人则认为是玄宗害怕李白泄露宫中机密。其实,根本原因是:李白志在匡君济世,而玄宗意在点缀太平,君臣志趣相左,所以李白离开朝廷实属必然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,李白于唐肃宗至德元年(756)秋,自金陵(或当涂)携妻宗氏溯江西上,同入庐山避乱。李白在忧国无已、报国无路的情况下,写下了《菩萨蛮》、《忆秦娥》二词:《菩萨蛮》写登高望远,抒怀念长安之情;平林漠漠烟如织,寒山一带伤心碧.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王阶空伫立,宿鸟归飞急。何处是归程,长亭更短亭。
(《忆秦娥》) 箫声咽。秦娥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。年年柳色。灞桥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。咸阳古道音尘绝。音尘绝。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。
唐代诗人张志和,也是较早尝试作词的文人,他曾经作有五首《渔父》词,分咏西塞山、钓台、霅溪、松江与青草湖的渔钓生活,从不同的角度道尽渔父之乐,而以第一首最著名。所以,有人也曾推祟他为“词家之祖”。张志和(?-约773),字子同,初名龟龄。婺州金华(今浙江金华)人。他十六岁时游太学,中明经举,向唐肃宗献策,得到肃宗的赏识,被授以待诏翰林之职,不久便擢升为左金吾卫录事参军,又赐名“志和”。后来因事遭贬,任南浦(今重庆万州)县尉。
张志和不但博学能文,而且书画双绝。张志和与隐逸诗人陆羽曾是颜真卿家的常客。唐代朱景玄《唐朝名画录》选定逸品三人,张志和居其一。明代董其昌在《画旨》中也说:“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,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。” 自古以来的隐士,匿迹于万顷烟波之上的为数不少,如《庄子》中就有隐居江湖之上的渔父形象。不过,有的是真心归隐,有的却是想沽名钓誉。然而,玄真子张志和却真的是恬淡如云,不谋荣利,不显形迹,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。隐居以后,张志和经常“沿溪垂钓”,但从不投饵,因为他“志不在鱼”。
有一天,张志和身披蓑衣,信步在苕溪岸边。时值烟花三月,江南春色浓艳,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迷人的画卷:春风细雨,碧波烟柳,一派盎然生机。他的心中萌动着诗情。西塞山下,白鹭悠然飞翔;那一片片被风雨催落的桃花,飘入水中顺流而去。此时正是江南鳜鱼最肥的时节,那又鲜又美的鳜鱼,当年不是连皇上也十分垂涎吗?…一抬头,看到在斜风细雨之中,有一位渔翁在垂钓,头戴青箬笠,身披绿蓑衣,栉风沐雨,乐在其中。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,激起了张志和的创作冲动,于是,千古绝唱《渔父》(又名《渔歌子》)便诞生了:
西塞山边白鹭飞。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。斜风细雨不须归。此词一出,影响极大,被誉为“风流千古”之作,引起了唐宋文人士大夫的广泛注意,人们争相竞作渔父词,并以渔父词来酬唱和答,形成了一股“渔父”潮流。
不仅如此,张志和的《渔父》词不久还流传到了日本,据日本神田喜一郎《日本填词史话》记载,嵯峨天皇大为赞叹,曾于弘仁十四年(823)作《和张志和渔歌子》五首,并且让朝臣滋野贞主等人也奉和五首,遂开日本词学之端。从张志和的《渔父》词中,可见张志和的品行和情操:官禄不为所求,奴婢不为所专,穷困不移其志;行乐于山水之间,寄意于江湖之上,抒怀于诗词之中;得意时不专横,失意时不颓丧,无欲无求,逍遥自在。这种超然思想和清寒生活,实质上是对当时官场与世俗的一种消极反抗,在文人士大夫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。